金秋时节,巴蜀大地处处丹桂飘香。一个个隧洞穿山越岭,一条条明渠纵横延展,一座座“天河”飞架南北。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作业现场正掀起施工大干热潮,项目建设持续奏响“秋日奋进曲”。
图: 一期工程中长度最长、跨度最大、工期最长、技术难度最大、结构最复杂、槽段跨度变化最多、跨越建筑最多——粟家庙渡槽
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第III标段唐家沟渡槽施工现场,机器轰鸣,站在渡槽外面,不见施工人影。巨大的蓝色造槽机像长了“腿”的“巨人”,伫立在两个槽墩上面。而造槽机机身内,却是另一番热闹的场景。10多名工人在模板仓里,将轨道车运送过来的混凝土装入模板里。约12小时后,一跨长42米、宽5.5米、高7米的U型渡槽“骨架”便在造槽机里浇筑成功了。约30个工作日,经过造槽机行走定位、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造槽机脱模前移、预应力张拉等多道工序,一跨渡槽槽身浇筑就完成了,犹如在平地上架起一条人造“天河”。
图:唐家沟渡槽造槽机内部实景
项目部根据渡槽跨度长,施工难度大的实际情况,采取“机械化减人”措施,使用造槽机施工替换传统的支架施工方式。完成42米长的槽身施工仅需24天,较传统支架施工节省10天时间,大大提高了槽身施工效率。
图:赴向家坝灌区等类似工程现场观摩学习
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第III标段项目部积极从四方面着手齐抓严管高效推进项目建设。一是秉承“走出去、引进来”的学习理念,先后多次组织项目部技术核心骨干到向家坝灌区等类似工程现场观摩学习,邀请以西南交大为代表的技术专家开展重大技术攻关。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引进以壁厚及跨度可调自行式原位现浇造槽机、新型智能液压爬模为代表的新设备、新工艺,深化传统施工技术革新与设备升级改造,增强安全高效生产科技支撑能力。三是深度融合BIM技术在施工中的有效应用,形成以“流程化、标准化、可视化、智能分析、智慧决策”为基础的智能分析系统,为项目部安全生产提供“视频监控系统、有毒有害气体监测预警系统、线上隐患排查系统、无人机自主巡查系统、塔机运行监测等智能化手段,打造“智慧建造、绿色施工、人文工地”的标准化示范性工地,树立行业标杆。四是吸取典型事故案例经验教训,充分识别源头风险,严格控制关键作业,严格落实“一拍二录三监督”的管理制度,多措并举强抓末端管理,打通安全生产“最后一米”。
图: 召开调研高大渡槽建设经验交流会
工程建设已进入大干快上阶段,施工推进形成了多点开花、齐头并进局面。工地附近不少村民时常向管理人员询问了解项目的规划、建设工期等情况。“‘天河’为村里引来了优质的嘉陵江水,咱们以后再也不愁用水了。”一名当地村民说。
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建成后,将在川东北地区4市11县(市、区)的田间地头架起一条条供水“高速路”,惠及414万人口,彻底扭转地区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的状况,助力灌区沿线市区、县城、乡镇甩掉千百年来干旱缺水的帽子。一方面确保灌区范围内饮用水无忧,有效解决沿线乡镇、广大农村缺水少水问题;另一方面有效提高灌区范围的保灌面积和耕地灌溉率,不断提升灌区内粮食平均年产量。同时,调剂区域水体状况,有需即调、有缺即补,打造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人水和谐的自然环境,巴蜀大地,一幅亭子口灌区“天河”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图:一幅亭子口灌区“天河”生态画卷,正在川东北大地上徐徐展开 |